微观通财经网

微观通财经网

侵犯知识产权罪司法解释

来源:互联网

当前,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提升,侵犯知识产权罪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其在诸多犯罪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的小编主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罪司法解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侵犯知识产权罪司法解释

对实践中一向存疑的知识产权犯罪中的重要立法术语,司法解释给予了明确,这对统一执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对“相同的商标”的界定

对何谓相同的商标的理解直接涉及罪与非罪的重大判断。新司法解释第8条明确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该解释的科学之处在于点破了假冒注册商标的直接目的,突出为了谋求相关利益而盗用被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信誉,让消费者误认为自己的产品同被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质量是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实质。

(二)关于“使用”的界定

原在《商标法实施条例》第3条中有规定,新司法解释第8条第2款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使用’,是指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产品说明书、商品交易文书,或者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等行为”,这实际上沿袭了《商标法实施条例》的内容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比较明确的“使用”认定标准。

(三)关于“销售金额”、“非法经营数额”等的界定

“数额”一词在衡量包括知识产权犯罪在内的***中对定罪、量刑起到主要作用,理论界讨论的极其复杂,实践中理解的五花八门。新的司法解释在第9条中明确地规定“刑法第214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在第12条中明确地指出“本解释所称‘非法经营数额’,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侵权产品的价值。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上述两个数额的明确界定为实践中查处相关案件厘清了许多模糊的问题,对正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和已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获利的行为都给予了积极的法律堵截。

(四)关于“明知”的界定

刑法第214条规定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中,规定主观罪过上具有“明知”的要求,然而何谓明知?新的司法解释第9条第2款界定了4种情形之一的即为“明知”:“(一)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二)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三)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四)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上述关于“明知”内容的具体界定为认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提供了依据。当然第4种情形中的“应当知道”一词的使用可能仍会留下不同理解的空间。